Olympus作為國際知名的光學儀器廠商,在數字病理和切片掃描領域也有完善的產品線。其數字切片掃描儀能夠將傳統玻璃切片轉化為高分辨率的數字圖像,從而實現病理圖像的存儲、分享和分析。
一、設備準備
在開始掃描之前,需要完成幾個準備步驟:
開機與環境檢查:確保掃描儀和電腦主機正確連接,實驗室環境穩定,無強光、灰塵和過度濕度。
切片準備:
選擇標準尺寸的玻璃切片(通常為75×25mm)。
確保切片表面無灰塵、無水漬,蓋玻片牢固。
如果是石蠟切片或冰凍切片,必須提前完成染色和干燥。
軟件登錄:打開Olympus配套的掃描軟件,使用管理員或實驗室賬號登錄。
二、加載切片
Olympus的掃描儀一般配備自動進樣托盤或滑動載物架。
將切片整齊放置在托盤或載片架上,避免傾斜。
軟件界面會自動識別切片數量與位置,用戶只需確認即可。
對于大批量掃描,可以選擇批量模式,讓儀器自動連續掃描。
三、設置參數
掃描前的參數設置非常關鍵,直接影響最終圖像質量:
放大倍數:常見選擇是20×和40×。20×適合快速瀏覽,40×用于病理學精細分析。
分辨率:默認參數已經滿足大多數需求,但科研場景中可選擇更高分辨率。
焦點模式:
單點對焦:適合組織較薄、結構平整的切片。
多點對焦:適合組織厚度不均的切片,以避免部分區域模糊。
掃描范圍:用戶可以選擇全切片掃描,或手動框選ROI(感興趣區域)。
色彩與光照:系統提供自動白平衡功能,必要時可進行手動校正。
四、開始掃描
點擊“開始掃描”按鈕后,儀器會自動完成以下過程:
逐片定位切片位置。
自動對焦,捕捉清晰圖像。
按設定參數逐步掃描,生成高分辨率的數字切片圖像。
整個過程通常幾分鐘到十幾分鐘,取決于切片大小和分辨率。
五、結果保存與管理
掃描完成后,軟件會生成WSI(Whole Slide Image)格式的數字切片文件。
本地存儲:將文件保存到電腦硬盤或服務器。
數據庫管理:Olympus軟件支持建立切片數據庫,按病例、日期、科室分類存檔。
網絡分享:可上傳至病理信息管理系統,醫生或科研人員可遠程登錄查看。
六、應用與擴展
Olympus數字切片掃描儀不僅能保存圖像,還能配合多種應用:
病理診斷:醫生可放大、縮小、平移圖像,替代傳統顯微鏡觀察。
科研分析:結合圖像分析軟件,統計細胞數量、面積、形態學特征。
教學培訓:數字切片可供學生遠程學習,避免玻璃切片損壞和數量不足的問題。
人工智能分析:部分版本可接入AI系統,實現自動化病灶識別與輔助診斷。
七、常見問題與解決
圖像模糊:檢查是否選擇了多點對焦,或切片是否過厚。
顏色偏差:進行白平衡校正,或確認染色步驟是否規范。
掃描中斷:排查切片是否放置歪斜,軟件版本是否更新。
存儲不足:建議使用專用NAS或云存儲,因為單張數字切片可能超過1GB。
總結
Olympus數字切片掃描儀的使用,核心流程包括 準備切片 → 加載樣品 → 設置參數 → 掃描成像 → 保存管理。其原理基于顯微鏡光學成像與數字采集技術結合,再通過軟件實現自動化掃描和數據庫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