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動物成像系統通過活體示蹤腫瘤細胞,為腫瘤研究提供了非侵入性、實時動態、高靈敏度的觀測手段,結合生物發光與熒光成像技術,可精準定位腫瘤位置、量化腫瘤大小,并深入探索其轉移機制,對腫瘤早期診斷、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及藥物療效評估具有重要價值。以下從技術原理、系統優勢、應用場景三方面展開分析:
一、技術原理:生物發光與熒光成像的協同應用
1.生物發光成像
原理: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熒光素酶(如Luciferase)基因整合到腫瘤細胞DNA中,使細胞表達熒光素酶。注射熒光素底物后,熒光素酶催化底物發光,發光強度與腫瘤細胞數量直接相關。
優勢:無需外部激發光,背景噪音低,信噪比高,可檢測數百個細胞的微弱信號,適用于早期微小腫瘤的監測。
案例:在多發性骨髓瘤小鼠模型中,通過生物發光成像發現JQ1分子可抑制骨髓腫瘤細胞生長,提高腫瘤小鼠存活率,且腫瘤發展與熒光強度呈線性相關。
2.熒光成像
原理:采用熒光報告基因(如GFP、RFP)或熒光染料(如Cy5、量子點)標記腫瘤細胞,通過外部激發光激發熒光,形成體內生物光源。
優勢:信號強度高,可同時標記多種分子,適用于多模態成像。但背景噪音較大,需優化濾光片組和成像參數以提高信噪比。
案例: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,通過熒光成像觀察到近紅外熒光分子吲哚菁綠(ICG)包載的納米熒光探針在腫瘤微環境弱酸性條件下釋放熒光,實現腫瘤靶向成像。
二、系統優勢:高靈敏度與多模態融合
1.非侵入性動態監測
系統通過高靈敏度制冷CCD相機(如NC320/NC100型)和特制成像暗箱,在活體狀態下對腫瘤細胞進行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,避免傳統方法需多次宰殺實驗動物的局限性。
應用場景:跟蹤同一腫瘤模型在不同時間點的生長及轉移過程,獲取連續數據,提高研究效率。
2.多模態成像技術
三維重構與CT融合:部分系統(如銳視IMAGING 1000)集成X射線CT成像、生物發光成像、分子熒光成像三種模態,可在三維空間精準捕獲腫瘤轉移灶,并獲得高分辨率的解剖結構信息。
案例: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前列腺腫瘤轉移模型中,通過三維多模態成像系統觀測到腫瘤入侵小鼠右側脛骨,成功重現前列腺腫瘤的骨轉移,并在病理學切片中得到驗證。
3.高靈敏度與定量分析
系統配備Peltier冷卻技術,將CCD溫度降至-90℃以下,降低背景噪聲,提高圖像信噪比。通過軟件自動分析圖像并計算光子數,可量化腫瘤大小及熒光強度,實現精準診斷。
案例:在肺癌伴淋巴結并肝轉移小鼠模型中,系統通過光學模塊靈敏捕獲原位和轉移腫瘤信號,結合CT模塊獲得解剖結構信息,實現微小轉移腫瘤的精準定位。
三、應用場景:腫瘤研究全流程覆蓋
1.腫瘤早期檢測與定位
系統可檢測早期微小腫瘤(直徑<1mm),并通過多模態成像技術將腫瘤精準定位到器官、組織水平。
案例: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,通過生物發光成像定位乳腺腫瘤4T1,并結合熒光探針標記的PD-1抗體檢測抗體藥分布,實現腫瘤與藥物作用的同步觀測。
2.腫瘤發生發展機制研究
系統可實時監測腫瘤細胞的代謝變化、侵襲與遷移過程,為腫瘤轉移機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據。
案例:在肺癌轉移模型中,系統觀測到原發腫瘤生長、癌細胞侵襲、淋巴結轉移及肝轉移的全過程,揭示腫瘤轉移的動態路徑。
3.藥物療效評估與個性化治療
系統可量化腫瘤大小變化及熒光強度,實時評估藥物對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,為藥物研發和個性化治療提供數據支持。
案例:在骨髓瘤小鼠模型中,通過生物發光成像發現JQ1分子可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生長,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