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 Cellspace-3D 培養肝癌類器官時,需結合微重力環境模擬、三維培養基質以及優化的培養條件,以實現高效擴增和功能維持。以下是具體操作要點及技術優勢分析:
一、核心操作步驟
1.細胞準備與接種
從肝癌組織或誘導多能干細胞(iPSCs)中分離原代細胞,制備單細胞懸液(濃度約1×10?細胞/mL)。
將細胞與低濃度基質膠(如Matrigel或OrganoGel)混合,避免高濃度基質膠限制細胞擴散。
將混合液滴加至預熱的24孔或96孔板中,每孔50μL,置于培養箱中凝固10分鐘。
2.三維培養條件優化
培養基:使用含關鍵生長因子(如CHIR99021、SB431542、BMP4、FGF4、EGF)的肝癌類器官專用培養基,支持細胞增殖與分化。
微重力模擬:通過Cellspace-3D的旋轉壁容器(RWV)或二軸回轉系統,消除重力主導的細胞沉降,促進細胞自發聚集形成三維球體。
低剪切力設計:優化培養基流動路徑,減少機械應力對細胞的損傷,維持細胞活性。
3.傳代與擴增
定期觀察類器官形態,當直徑達100-200μm時進行傳代。
使用溫和的細胞解離試劑(如TryplE)破壞基質膠,機械吹打或酶消化獲得單細胞懸液。
重新混合細胞與基質膠,按1:2-1:3比例傳代至新鮮孔板中。
二、技術優勢與實驗設計
1.模擬體內微環境
代謝梯度:類器官內部形成缺氧核心、營養梯度及藥物滲透屏障,與實體瘤特征高度一致。
細胞間相互作用:促進細胞通過緊密連接、縫隙連接和粘附分子(如E-鈣粘蛋白)建立物理聯系,形成具有功能的組織樣結構。
2.高通量藥物篩選潛力
結合微流控技術,可實現每日數萬級化合物的高通量篩選,加速抗肝癌藥物研發進程。
示例:在類器官模型中測試EGFR抑制劑的療效,評估藥物對腫瘤球體生長抑制的作用。
3.個體化醫療應用
利用患者來源的肝癌細胞構建3D模型,指導術后藥物選擇,提高治療成功率。
示例:通過CRISPR-Cas9編輯類器官中的特定基因(如TP53、CTNNB1),研究其在肝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。
三、實際應用案例
華南理工大學研究:開發3D懸浮培養系統,利用低濃度Matrigel從人類胚胎干細胞(hESCs)中高效生成可擴展的肝芽類器官(HB-orgs)和成熟的極化肝細胞類器官(P-hep-orgs)。通過優化培養基成分(如CHIR99021、SB431542等),支持HB-orgs的長期擴增。
類器官與免疫細胞共培養:將肝癌類器官與T細胞或腫瘤相關巨噬細胞(TAMs)共培養,模擬腫瘤免疫微環境,評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(如PD-1抗體)的療效。
四、注意事項與優化方向
營養擴散限制:球體中心區域易因營養/氧氣不足而壞死。解決方案包括引入微流控灌注系統或聲波操控技術,實現動態補充與代謝物清除。
規模化培養:開發高通量、自動化設備(如結合機器人系統)以滿足藥物篩選需求,同時建立3D細胞培養產品的質量標準(如ISO標準),加速FDA/EMA審批流程。
標準化與可重復性:優化培養條件(如旋轉速度、溫度、氣體濃度),減少實驗變量,提高類器官模型的穩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