胚胎顯微注射是現代生物學與生殖工程中非常精密的一項實驗技術,廣泛應用于基因編輯、轉基因動物構建、胚胎發育研究以及體外受精(IVF)等領域。而完成這一操作的關鍵工具,就是“顯微注射顯微鏡”,也稱為倒置顯微操作系統。這種顯微鏡與普通教學顯微鏡或體視顯微鏡不同,它不僅能放大觀察胚胎細胞,還能在顯微鏡下完成顯微注射、移植、取樣等微操作。
一、顯微注射顯微鏡的整體結構
胚胎顯微注射顯微鏡通常由三部分組成:光學系統、操作系統和控制系統。
光學系統(主顯微鏡部分)
這部分負責對胚胎進行放大成像,使操作者能清楚地看到細胞結構。通常使用倒置顯微鏡(Inverted Microscope),因為胚胎或卵細胞放置在培養皿中,位于玻璃底部,從下方照明更穩定清晰。
光學系統包括物鏡、目鏡、照明系統和成像裝置。
物鏡通常為10×到40×,高端機型配有長工作距離物鏡,方便操作微針而不碰到鏡頭。
照明系統多為透射光或差分干涉(DIC)光,可清晰區分胚胎內的細胞質、細胞膜和細胞核。
相機系統則用于實時觀察或記錄顯微操作過程,常搭配計算機成像軟件。
操作系統(顯微操作儀)
這是顯微注射的核心部分,由兩套精密的微操作器組成:
注射系統(Injection Manipulator):控制顯微針,將DNA、RNA、精子或其他微量物質注入胚胎。
固定系統(Holding Manipulator):通過吸引管固定胚胎位置,防止其在注射過程中移動。
兩個操作臂都通過液壓、氣壓或電動系統控制,能在三維空間內以微米級精度移動,確保針頭進入目標細胞而不損傷周圍組織。
控制與顯微針系統
微注射的控制器可以調節壓力和速度,使注射液體的量精確可控。顯微針一般是拉制的超細玻璃毛細管,直徑只有幾微米,可以輕松穿透卵膜或細胞膜。
對于胚胎顯微注射,注射的液體通常是基因編輯試劑(如CRISPR-Cas9復合物)或外源DNA溶液。
二、顯微注射顯微鏡的外觀與特征
從外觀上看,這種顯微鏡通常比普通顯微鏡體積更大,結構更復雜:
主體為一個倒置顯微鏡,底部是照明裝置,上方是顯微操作區。
兩側安裝有兩個金屬機械臂,分別控制注射針與固定針。
顯微鏡前方通常連接一個高清顯示器或計算機屏幕,用于同步觀察放大的胚胎圖像。
在高端型號中,還配有溫控平臺,使胚胎始終保持在37℃的培養條件下,模擬體內環境。
整個系統一般安裝在防震臺上,確保顯微針在納米級精度下不會因為微小震動而偏移。
常見品牌包括 Olympus(奧林巴斯)IX系列、Nikon Ti系列、Leica DMi系列 和 Zeiss Axio Observer系列 等。它們常與 Narishige(日本成茂) 或 Eppendorf(德國艾本德) 的顯微操作儀配套使用。
三、工作原理
胚胎顯微注射顯微鏡的原理結合了光學顯微成像與機械微操作。
當胚胎被放置在顯微鏡載物臺的培養皿中時,照明光從下方透射,經過物鏡放大后呈現在操作者的眼中或顯示屏上。
一旦找到注射目標(如卵母細胞、受精卵或早期胚胎),操作者使用操作桿微調吸引管將胚胎固定。然后另一只手控制注射臂,讓顯微針在三維方向緩慢接近胚胎表面。
在顯微鏡圖像的輔助下,針尖輕輕穿透細胞膜,將微量物質注入細胞質中。整個過程依靠顯微鏡的高對比度成像和精密控制,通常只需數秒即可完成。
四、顯微注射的使用場景
動物胚胎基因編輯
在小鼠、斑馬魚、豬、牛等動物胚胎中注入基因編輯試劑,制造轉基因或基因敲除動物模型。
人類輔助生殖(ICSI)
在體外受精過程中,顯微注射顯微鏡用于完成單精子注射(ICSI)。醫生通過顯微鏡控制顯微針,將一條精子直接注入卵母細胞中,從而實現受精。
胚胎發育研究
科學家可以通過顯微注射標記熒光物質、觀察細胞分裂與分化過程,研究胚胎發育規律。
五、總結
胚胎顯微注射使用的顯微鏡是一種倒置顯微操作系統,集成了高分辨率成像、納米級定位控制與顯微針注射裝置。它的外觀精密、結構復雜、功能高度集成,既能看清胚胎內部結構,又能在微米尺度上進行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