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聽到“切片掃描”這個詞時,容易誤以為是把樣品真的“切成許多小片然后掃描”,但實際上,切片掃描并不是把組織切割成許多碎片來掃描,而是指將已經制作好的單層薄片樣本,在顯微鏡下逐點、逐線或逐區成像,然后由計算機拼接重建成完整的高分辨率數字圖像。它是現代數字病理學和顯微成像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,用于將傳統玻片轉化為可在電腦上觀察、分析、存儲和共享的“虛擬切片”。
一、切片掃描的真正含義
“切片掃描”一詞來自于病理學、組織學等領域中的“組織切片”與“掃描成像”兩部分。
“切片”是指在樣品制備階段,使用切片機(如石蠟切片機或冷凍切片機)將組織樣品切成厚度通常為3~5微米的極薄片。
“掃描”則是指利用數字切片掃描儀(如Leica、Hamamatsu、3DHISTECH、Olympus等設備),對整張玻片進行光學掃描。
因此,“切片掃描”其實只掃描一張薄薄的組織切片,不是把切片再切成小塊掃描,而是通過高精度顯微成像系統逐步獲取整張切片的高清數字圖像。
二、切片制備與掃描前準備
在進入掃描環節前,樣本必須經過標準的制備步驟:
固定:用甲醛或其他固定液保存組織形態。
脫水與包埋:通過酒精脫水,再嵌入石蠟形成固體塊。
切片:用切片機將石蠟包埋的組織切成極薄的片,貼在玻片上。
染色:使用常見的HE染色(蘇木精-伊紅),使細胞結構在顯微鏡下可見。
封片:加蓋玻片并封固,以便掃描成像。
完成這些步驟后,玻片就能進入數字切片掃描儀進行全自動掃描。
三、切片掃描的工作原理
切片掃描儀本質上是一臺全自動顯微鏡。它配有精密的光學鏡頭、高分辨率相機、自動對焦系統和電動載物臺。其原理如下:
逐區成像:掃描儀先將玻片分為若干微小區域(如1mm2的網格),鏡頭逐格移動并成像。
多層聚焦:自動對焦系統會檢測每個區域的焦平面,保證清晰度。
圖像拼接:數以千計的局部高清圖片由計算機自動拼接成一張完整的“虛擬切片”圖像。
數據輸出:生成的數字文件可保存為NDPI、SVS、SCN等格式,供后續在電腦上瀏覽或分析。
從成像角度看,它與數碼相機拍攝全景圖類似——并不是把東西切開,而是“拼出來”的完整高清圖像。
四、常見誤區:為什么叫“切片掃描”
這個名稱之所以容易引起誤解,是因為它結合了“切片”和“掃描”兩個看似“動刀”的詞。實際上:
真正“被切”的,是樣品制作階段的組織(例如肝、肺、腦等),這是為了讓光線能夠透過。
掃描階段并不會再次“切割”,而是光學掃描。
換句話說,“切片掃描”的“切片”是指生物組織學意義上的切片,不是掃描儀在工作時的動作。掃描儀只負責拍照和拼接,不會對樣品進行物理切割。
五、切片掃描的優勢
數字化保存:掃描后的切片可以永久保存,不會因為玻片老化或褪色而丟失信息。
遠程閱片:醫生或研究者可在任何地方通過網絡訪問數字切片,實現遠程病理診斷。
高分辨率成像:圖像清晰度可達0.25微米/像素,細胞結構、病變區域均可放大觀察。
自動分析:配合AI算法,可自動識別腫瘤細胞、核分裂象、炎癥區域等,提高診斷效率。
教學與科研:在醫學教育中,學生可以通過電子平臺瀏覽標準化切片,而無需操作實體顯微鏡。
六、切片掃描的數據處理
掃描得到的數字切片文件體積巨大,一張全幅掃描圖像可達幾GB到幾十GB。
通常使用專業軟件(如Hamamatsu NDP.view、Leica Aperio ImageScope、3DHISTECH CaseViewer)進行瀏覽和標注。
軟件支持多層放大、區域測量、標注與AI輔助識別,實現數字化病理分析的自動化與標準化。
七、應用領域
臨床病理診斷:用于癌癥、炎癥及組織病變的遠程閱片。
科研分析:幫助研究組織結構、藥物反應或基因表達的空間分布。
醫學教學:數字切片取代傳統玻片,方便教學共享。
AI病理:結合深度學習模型,實現智能識別與定量分析。
八、總結
切片掃描并不是把樣品切成小片來掃描,而是利用光學顯微成像技術,對單張完整組織切片進行逐點掃描、拼接成像的過程。
它是從傳統顯微鏡向數字化病理轉變的核心技術,實現了“顯微鏡數字化”的目標。
通過切片掃描,我們不僅可以保存病理信息,還能在電腦上像使用顯微鏡一樣放大、移動、觀察每一個細胞結構。
因此,所謂“切片掃描”,其實是一種光學數字化過程,而不是物理切割過程,是現代病理學與影像學融合發展的標志性技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