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光學成像(如共聚焦顯微鏡、雙光子顯微鏡)雖能提供高分辨率的細胞與分子細節,但受限于光在生物組織中的散射與吸收,穿透深度通常不足 1 毫米,難以觀察深層組織(如腫瘤內部、腦皮層下區域)的生理活動。而活體光聲成像技術通過 “光吸收 - 聲波轉換” 的獨特機制,結合光學的高對比度與超聲的深穿透優勢,實現了 “毫米至厘米級穿透” 與 “細胞 / 分子級分辨率” 的協同,既能 “看見” 深層組織的結構形態,又能 “捕捉” 動態功能信息,成為破解活體深層生物過程觀測難題的核心工具。
一、技術原理:光與聲的 “協同成像” 邏輯
活體光聲成像的核心是光聲效應:當脈沖激光(通常為近紅外波段)照射活體組織時,組織中的光吸收體(如血紅蛋白、黑色素、外源造影劑)吸收光子能量后迅速轉化為熱能,引發局部微小體積膨脹,產生微弱的超聲信號(即 “光聲信號”)。這些信號被高靈敏度超聲探測器捕獲后,通過專用圖像重建算法(如反投影算法、壓縮感知算法)轉化為組織內部的光吸收分布圖像,最終呈現出深層組織的結構與功能信息。
其技術系統主要包含三大核心組件:
1.脈沖激光光源:多采用近紅外光(700~1300 nm),該波段被生物組織(如皮膚、脂肪)吸收少、散射弱,可顯著提升穿透深度;部分系統配備可調諧激光,能針對不同光吸收體(如氧合血紅蛋白、去氧血紅蛋白)選擇特異性波長。
2.超聲探測陣列:通常為線性或環形陣列探測器,可快速采集不同角度的光聲信號,兼顧成像速度(最快可達實時動態成像)與空間分辨率(深層組織中仍可達 50~100 μm)。
3.圖像重建與分析模塊:通過 AI 優化的重建算法,減少信號噪聲與偽影,同時可對圖像進行定量分析,如計算組織的血氧飽和度(基于氧合 / 去氧血紅蛋白的光吸收差異)、造影劑濃度等功能參數。
二、核心優勢:為何能 “穿透更深,看見更多”
相比傳統光學成像與純超聲成像,活體光聲成像的優勢集中在 “穿透深度” 與 “信息維度” 兩大維度,完美契合活體生物醫學研究的核心需求。
1. 穿透更深:突破光學成像的深度瓶頸
傳統共聚焦顯微鏡、雙光子顯微鏡的有效穿透深度通常僅為 100~500 μm,難以觸及皮下深層組織或器官內部;而活體光聲成像借助近紅外光與超聲的協同,穿透深度可達2~10 厘米(依組織類型而異):例如在皮膚組織中可穿透 5~8 厘米,在乳腺組織中可穿透 3~5 厘米,在腦組織中(結合開窗技術)可觀察到皮層下 2~3 毫米的微血管網絡。這種深度優勢使其能直接觀察活體動物的腫瘤內部血管、肝臟微循環、腦深部神經活動等傳統技術無法觸及的場景。
2. 看見更多:實現多維度、多參數成像
光聲成像不僅能呈現深層組織的結構形態,還能同步獲取功能與分子水平的信息,實現 “結構 - 功能 - 分子” 的多維度成像:
結構成像:清晰顯示組織的解剖結構,如腫瘤的邊界、血管的分支形態、器官的細微結構(如腎臟腎小球),分辨率優于傳統超聲成像。
功能成像:通過分析血紅蛋白的光吸收特性,定量計算組織的血氧飽和度(sO?)、血流速度等參數,實時監測組織的代謝狀態(如腫瘤缺氧區域的動態變化、腦活動時局部血流的快速響應)。
分子成像:通過注射靶向性光聲造影劑(如偶聯腫瘤特異性抗體的納米顆粒、熒光素標記的肽段),可特異性識別深層組織中的分子靶點(如腫瘤表面的 EGFR 蛋白、血管內皮的 CD31 分子),實現早期腫瘤、微小轉移灶的精準定位。
三、應用場景: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落地
活體光聲成像的技術優勢已在生物醫學多個領域落地應用,成為連接基礎研究與臨床診斷的關鍵工具。
1. 腫瘤研究與精準診療
在腫瘤領域,光聲成像可實現 “早期檢測 - 治療監測 - 療效評估” 的全流程應用:
早期檢測:利用腫瘤血管的異常增生特性,通過光聲血管成像可在腫瘤直徑小于 1 毫米時發現病灶,比傳統 CT、MRI 更早捕捉到腫瘤信號;
治療監測:在腫瘤放療、化療過程中,實時監測腫瘤內部的血氧變化(如化療后腫瘤缺氧區域縮小、血流恢復),評估治療響應;
靶向治療指導:通過分子光聲成像定位腫瘤的靶點分布,指導靶向藥物的精準注射,避免藥物浪費與副作用。
2. 神經科學研究
在腦科學領域,光聲成像可無創監測活體動物的腦血流動態與神經活動:
利用近紅外光穿透顱骨的特性(需薄化顱骨或使用開窗裝置),觀察腦皮層下區域(如海馬體、丘腦)的微血管血流變化,研究學習記憶過程中腦區的血流響應;
結合鈣離子敏感型光聲造影劑,可間接監測神經細胞的活性,捕捉神經沖動引發的局部代謝變化,為理解神經環路的功能提供新視角。
3. 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研究
在心血管領域,光聲成像可清晰顯示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異常:
監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過程,通過分析斑塊內的脂質成分(如膽固醇的光吸收特性)與血管壁的炎癥狀態,評估斑塊的穩定性;
在糖尿病研究中,實時觀察糖尿病小鼠視網膜血管的病變(如血管滲漏、毛細血管閉塞),評估降糖藥物對微循環的改善效果。
4. 臨床轉化探索
目前,光聲成像已進入臨床前研究與早期臨床探索階段:
皮膚疾病:用于銀屑病、黑色素瘤的診斷,清晰顯示皮膚深層的血管異常與黑色素分布;
乳腺成像:結合乳腺超聲的現有設備,開發光聲 - 超聲雙模乳腺成像系統,提升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,尤其對致密型乳腺組織的診斷優勢顯著;
內鏡成像:開發光聲內鏡探頭,用于消化道、呼吸道的深層病變檢測,如早期胃癌、肺癌的黏膜下病灶識別。
四、挑戰與未來方向
盡管活體光聲成像已取得顯著突破,仍面臨技術瓶頸需進一步突破:
1.空間分辨率與穿透深度的平衡:當前技術下,穿透深度增加會導致分辨率下降,需通過新型激光光源(如超短脈沖激光)、高靈敏度探測器與 AI 重建算法優化,實現 “深穿透” 與 “高分辨率” 的協同;
2.運動偽影抑制:活體呼吸、心跳等運動易導致光聲信號失真,需開發實時運動補償算法,提升動態成像的穩定性;
3.臨床造影劑開發:現有分子造影劑的生物安全性、靶向效率仍需提升,需研發可降解、低毒性的新型造影劑,推動臨床轉化。
未來,活體光聲成像將向 “多模態融合”“智能化” 方向發展:一方面,與 MRI、PET 等成像技術結合,實現 “光聲 - MRI”“光聲 - PET” 雙模成像,互補優勢(如光聲的高分辨率 + PET 的高靈敏度);另一方面,通過 AI 算法自動識別病灶、量化功能參數,實現 “成像 - 分析 - 診斷” 的自動化,加速臨床應用落地。
總結
活體光聲成像通過 “光聲協同” 的獨特機制,突破了傳統光學成像的深度瓶頸,實現了深層組織的多維度成像,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 “穿透更深、看見更多” 的觀測工具。從腫瘤早期檢測到神經活動監測,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,其應用價值正不斷拓展。隨著技術的持續優化,活體光聲成像有望成為未來精準醫學領域的核心成像技術之一,為疾病診斷與治療帶來革命性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