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(Scanning Near-Field Optical
Microscope,SNOM),也稱為光學近場顯微鏡,是一種高分辨率的顯微鏡技術,廣泛用于研究納米尺度下的表面形貌、材料性質以及光學信號的獲取。
1. 原理
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基于近場光學原理,其核心思想是將光源與樣本之間的距離縮短到波長尺度以下,允許研究者在極小的尺度范圍內獲取高分辨率的圖像和光譜信息。主要原理包括:
a. 光源: SNOM通常使用激光光源,如激光二極管(LD)或激光二極管激發的激光二極管(VCSEL)。
b. 光傳輸: 激光光源通過光纖耦合到掃描探針的尖端,然后沿著探針波導傳輸到尖端。
c. 探針尖端: 探針尖端通常是納米尺度的金屬或光學波導,具有納米尺度的尺寸,允許局部近場光學相互作用。
d. 近場相互作用: 當探針尖端非常接近樣本表面時,電磁波與樣本表面相互作用,產生一個近場區域,其中電場在納米尺度范圍內變化。
e. 收集信號: 探針尖端的近場信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檢測,包括透射、反射、熒光、拉曼散射等,獲得表面形貌和光學性質信息。
2. 工作方式
SNOM的工作方式通常分為接觸模式和非接觸模式:
a. 接觸模式: 在接觸模式中,探針尖端輕微接觸到樣本表面,從而使近場信號更容易獲取。這通常用于表面拓撲成像。
b. 非接觸模式: 在非接觸模式中,探針尖端未接觸樣本表面,但仍能夠獲取近場信號。這種模式可用于敏感表面的顯微鏡研究,以避免樣本損壞。
3. 應用領域
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在眾多領域中都具有廣泛的應用,包括:
a. 納米材料研究: 可用于研究納米顆粒、納米結構的表面形貌和光學性質。
b. 生物學研究: 用于觀察細胞、生物分子以及細胞內的光學過程,提供高分辨率的顯微鏡圖像。
c.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(SPR): 用于研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生物傳感應用,如蛋白質檢測和DNA測序。
d. 光學納米操控: 可用于操控納米粒子、納米桿、納米線等,進行光學操控和操縱。
e. 納米光學器件: 可用于設計和研發納米光學元件,如光學天線、光波導和光學波片。
f. 光子晶體: 用于研究光子晶體的結構和性質,以開發新型光子學器件。
4. 重要性
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工具,因為它能夠允許研究者在納米尺度下獲得高分辨率的光學信息。這對于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,因為在這些領域中,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納米結構和納米材料的性質。通過SNOM,研究者可以直觀地觀察和分析納米世界,從而推動了納米材料、納米生物學和納米光學的研究和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