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切片掃描是什么
所謂“切片掃描”,全稱叫數字切片掃描(Digital Slide Scanning)或全切片掃描(Whole Slide Imaging,簡稱WSI)。它是一種把傳統顯微鏡下看到的病理切片、組織切片或生物樣品,通過光學系統、攝像裝置和計算機技術,完整地“掃描”成一張高分辨率數字圖像的過程。
簡單來說,它不是再去“切”樣本,而是對已經切好的組織玻片進行數字化拍攝。所以,這里的“切片”指的是實驗室早就用切片機制作好的組織切片,而“掃描”是把這張切片變成數字圖像的過程。
換句話說,“切片掃描”其實是“掃描切片”,不是“把樣本切成許多片再掃描”。
二、切片掃描的對象是什么
在病理學、組織學、生物醫學研究中,樣本通常來自動物或人體組織。要在顯微鏡下觀察,就需要把它制成薄片,也就是“切片”。
這些切片一般是用石蠟包埋或冷凍切片技術做成的,厚度大約在 3–10微米 之間。制好后,會貼在一張玻璃載片上,然后經過染色(例如HE染色、免疫組化染色等),這樣細胞結構才能在顯微鏡下清晰可見。
當樣本切片準備完成后,研究人員會將這些玻璃片放入切片掃描儀中,由機器自動進行圖像采集。整個過程不再涉及任何“物理切割”,掃描只是光學成像行為。
三、切片掃描的原理
切片掃描儀的工作原理與顯微鏡類似。
光學照明與成像:
儀器內部有一個顯微鏡光學系統,通過透射光照亮組織切片,再由高分辨率相機逐塊拍攝樣本表面。
自動對焦:
因為組織厚度不完全一致,系統會在不同焦平面上自動調整焦距,確保每個區域都清晰。
拼接與合成:
由于一個切片往往比相機視野大得多,系統會將成千上萬張小圖像拼接成一張完整的全景圖。這就是“全切片掃描”的含義。
數字化輸出:
拼接完成的結果是一張超高分辨率圖像,可以在電腦上隨意放大、縮小,觀察每一個細胞細節。
整個過程不會再破壞玻璃切片,也不會把樣本再“切成碎片”,完全是非接觸、光學掃描。
四、為什么叫“切片掃描”
“切片掃描”這個名字來自傳統病理學里的“組織切片”。
在顯微鏡觀察中,樣本必須被切得很薄才能透光成像。切片掃描儀要掃描的對象正是這些已經切好的組織片。因此,這里的“切片”指的是樣本形態,而不是掃描過程中再切割的動作。
就像我們說“文件掃描”時,不是真的把文件剪開,而是把整張文件放進掃描儀中被“拍下來”。“切片掃描”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五、切片掃描的優勢
切片掃描帶來了顯微鏡觀察方式的革命:
數字化保存
掃描后得到的圖像可以永久保存,不會像玻璃切片那樣褪色、破碎或被污染。
遠程會診與教學
醫生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共享切片,無需寄送玻片,就能在不同地方同時觀看同一張組織樣本。
人工智能分析
數字圖像可以被AI算法分析,用于腫瘤識別、細胞計數、病變分級等任務。
提高效率與精度
批量掃描可自動完成幾十、上百張切片的數字化處理,節省醫生顯微鏡下閱片時間。
六、是否會“切壞”樣本
切片掃描不會對樣本造成任何損傷。
掃描儀的工作方式是光學成像,沒有刀片、探針或化學處理。切片掃描完成后,玻璃片仍然可以重復使用,繼續在顯微鏡下觀察或保存歸檔。
這與“電子顯微鏡制樣”完全不同。電子顯微鏡確實需要將樣品切得極薄(幾十納米),并進行金屬鍍膜或脫水處理;但數字切片掃描只針對光學顯微鏡級別的組織切片,不需要再物理切割。
七、總結
“切片掃描”并不是真的把樣本切成許多小片,而是掃描已經切好的病理切片,利用光學系統把整個切片轉化為數字圖像。掃描過程不破壞樣本,不涉及再切割。
它的意義在于讓醫生、科研人員能夠在電腦上實現顯微鏡級的觀察、分析和共享。數字切片不僅提高了病理診斷的效率與客觀性,也讓教學、科研與遠程醫療變得更加便捷。
因此,“切片掃描”其實更準確的理解是——用掃描儀數字化地“看”切片,而不是再去“切”切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