組織切片掃描儀(Whole Slide Scanner, WSI)是病理學數字化的核心設備,可將顯微鏡下的玻片切片完整掃描成高分辨率數字圖像,用于病理診斷、教學及人工智能分析。
一、掃片成像的基本原理
組織切片掃描儀通過光學顯微鏡系統、數字相機和自動移動平臺協同工作。玻片被分區域逐行掃描,每個區域在顯微鏡物鏡下聚焦成像,再由相機記錄圖像。系統隨后將成千上萬張小圖拼接成一張完整的全視野圖。
掃描的清晰度取決于三個核心因素:
光學焦點位置是否準確;
樣本表面平整度與厚度均勻性;
物鏡與相機的成像質量與匹配度。
一旦任何環節出現誤差,都可能造成“部分模糊”或“整體模糊”的問題。
二、掃片模糊的常見原因
焦點偏移(Focus Drift)
掃描過程中,焦點位置是通過自動對焦算法確定的。如果樣本厚度不均、玻片輕微彎曲或蓋玻片氣泡導致焦點面起伏,系統就可能對焦錯誤,造成部分區域清晰、部分模糊。長時間掃描中,溫度變化也會引起焦平面漂移,使焦距慢慢偏離最佳位置。
樣本制備問題
切片本身的平整度直接影響成像質量。常見問題包括:
組織厚薄不均、未完全展平;
覆蓋玻片氣泡、皺褶或溢膠;
石蠟切片未充分脫蠟或染色后脫片;
切片邊緣厚度過大導致局部虛焦。
這些物理缺陷在顯微鏡下即可觀察到,掃描儀無法完全校正。
光學系統污染或調校異常
若物鏡、蓋玻片或光路中存在灰塵、指紋或油污,成像會出現低對比度、邊緣模糊。部分設備長時間使用后,光源亮度衰減、照明不均,也會使圖像顯得灰暗或不銳利。
光路未正確校準(例如共軸照明偏離)同樣可造成圖像清晰度下降。
自動對焦算法局限
許多掃描儀采用“預掃描選點 + 插值對焦”方式:在樣本若干位置取焦點,再根據插值算法推算其他區域的焦面。如果組織表面高度變化較大(如脂肪組織、肌肉或折疊區域),插值算法可能失效,導致焦點漂移。
有些型號僅使用單層對焦(Single Z-plane),而非多層堆疊(Z-stack),對于厚切片尤其容易模糊。
機械平臺精度問題
掃描平臺在移動過程中若存在微小震動或定位誤差,會導致相鄰圖塊拼接不精確,邊緣出現模糊或雙影。此外,若玻片固定不牢、吸附不足,掃描時的震動也會造成圖像拖影。
成像參數設置不當
光照強度過低、曝光時間過短、相機增益過高,都會導致圖像噪聲增加、對比度降低,看起來像模糊。若使用油鏡掃描但未正確加油或未清潔干凈,也會造成光學折射不穩定。
三、排查與解決方法
檢查切片質量
確保切片平整、厚度均勻(一般在3–5 μm),染色清晰、蓋玻片無氣泡或皺褶。玻片與載臺需緊密貼合,避免滑動。對于厚組織或脂肪組織,可選擇多層掃描模式。
優化自動對焦策略
若發現焦點不準,可嘗試:
提高對焦點密度,縮短焦點間距;
啟用Z-stack多層掃描(例如每層間隔1 μm再合成清晰圖像);
對關鍵區域(病變區)手動設定焦點;
定期校準對焦傳感器,防止機械漂移。
維護光學系統
定期清潔物鏡、載玻片窗口與光路部件;更換衰減的光源;調整照明均勻性。使用時避免手觸鏡片表面,清潔應使用無塵紙與專用光學溶劑。
檢查機械平臺與軟件設置
確認玻片固定牢靠;檢測掃描平臺平整度;檢查掃描軟件的拼接算法是否正常運行。對于拼接模糊,可嘗試重新掃描或調整拼接重疊比例(通常為10–15%)。
控制環境因素
室內溫度變化過大會引起光學部件熱膨脹,影響焦點穩定。建議掃描環境維持在恒溫(約22–25℃)并避免震動。濕度過高也可能導致玻片輕微彎曲。
四、總結
組織切片掃描儀掃片模糊往往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,既可能來自樣本制備,也可能源于設備維護與焦點算法。總體而言,制片質量是前提,光學對焦是核心,設備維護是保障。
在實驗室實踐中,建立標準化流程:包括切片前平整檢查、焦點校準、光路維護及掃描后質量復核,能顯著減少模糊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