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革命中,鋰電池憑借高能量密度、長循環壽命等優勢,成為電動汽車、儲能電站的核心動力源。然而,長期循環后電池容量的不可逆衰減,始終是制約其性能突破的關鍵瓶頸。研究表明,電極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晶體結構相變(如晶格畸變、物相轉化、非晶化),是導致容量衰減的 “隱形元兇”—— 傳統離線 X 射線衍射(XRD)僅能捕捉循環前后的靜態結構,無法追蹤動態相變過程,而原位 XRD 技術通過實時監測充放電全程的晶體結構變化,為揭示電極相變與容量衰減的內在關聯提供了 “可視化工具”,成為鋰電池材料優化的核心技術支撐。
一、原位 XRD:破解動態相變的 “顯微鏡”
原位 XRD 技術的核心優勢,在于打破了傳統 XRD“離線取樣、靜態分析” 的局限,能在電池正常充放電的 “工作狀態” 下,持續追蹤電極材料的晶體結構演變。其技術原理基于布拉格衍射定律:當 X 射線照射到電極材料的晶體晶格時,會因晶格平面間距(d 值)不同產生特定衍射峰,通過實時記錄衍射峰的 “峰位、強度、半高寬” 變化,可反向推導晶格參數、物相含量、晶粒尺寸的動態演變 —— 這正是解析電極相變的關鍵依據。
為實現 “原位監測”,實驗裝置需滿足兩大核心設計:一是密封原位電池夾具,采用 X 射線穿透性強的 Be 窗或 Kapton 膜作為電池外殼,確保電解液不泄漏、電池正常充放電的同時,X 射線能有效穿透并作用于電極;二是同步輻射光源,相比實驗室常規 X 射線源,同步輻射光源具有高亮度、高準直性的特點,可在毫秒級時間尺度上捕捉微弱的結構變化,甚至能追蹤納米級電極顆粒的相變過程。例如,在鋰離子嵌入石墨負極時,原位 XRD 可清晰記錄到石墨從 “初始階段(d=0.335 nm)” 到 “LiC?階段(d=0.370 nm)” 的多步相變,每個階段的衍射峰位移與鋰嵌入量精準對應,為量化相變程度提供了直接證據。
二、原位 XRD 鎖定容量衰減的 “相變元兇”
電極材料的相變并非都有害,但不可逆相變(如物相分解、晶格坍塌、非晶化)會直接導致活性位點流失,進而引發容量衰減。原位 XRD 通過實時追蹤這些不可逆相變的發生時機與程度,可精準鎖定容量衰減的 “源頭”,其應用集中在正極與負極兩大核心材料。
在正極材料中,三元鋰(NCM)的 “層狀 - 巖鹽相相變” 是典型的容量衰減誘因。以高鎳三元材料 NCM811(LiNi?.?Co?.?Mn?.?O?)為例,在高電壓循環(4.3~4.5 V)過程中,原位 XRD 可觀察到:隨著鋰脫嵌量增加,(003) 衍射峰向高角度偏移(晶格參數 c 減小),表明層狀結構收縮;當循環次數超過 50 次后,(003) 峰強度顯著降低,同時出現巖鹽相(NiO 型結構)的特征衍射峰(2θ≈43.3°)—— 這種層狀相向巖鹽相的不可逆轉化,會導致正極材料失去鋰嵌入 / 脫嵌能力,直接造成容量衰減率從初始的 5% 飆升至 25%。通過原位 XRD 量化巖鹽相的生成比例(如循環 100 次后占比達 18%),可建立 “相變程度 - 容量衰減率” 的定量關系,為優化正極摻雜(如引入 Al、Mg)抑制相變提供數據支撐。
在負極材料中,硅基負極的 “體積膨脹 - 非晶化相變” 是容量衰減的核心問題。硅基材料理論容量高達 4200 mAh/g,但充放電時會產生 300% 的體積膨脹,導致晶體硅(c-Si)向非晶硅(a-Si)轉化的不可逆相變。原位 XRD 監測發現:首次嵌鋰過程中,晶體硅的特征衍射峰(2θ≈28.4°)強度逐漸減弱,直至完全消失,表明 c-Si 轉化為 a-Si;而在脫鋰過程中,該衍射峰無法恢復,證明相變不可逆。這種非晶化會導致硅顆粒與導電網絡脫離,活性位點失效,使循環 50 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僅為 30%。通過原位 XRD 捕捉非晶化的起始電壓(約 0.1 V)與速率,研究人員開發出 “納米硅 - 碳復合結構”,將非晶化速率降低 40%,容量保持率提升至 80% 以上。
三、技術優勢與未來挑戰
相比其他原位表征技術(如原位 TEM、原位 Raman),原位 XRD 在研究電極相變時具有三大優勢:一是高結構靈敏度,能精準識別 0.01 nm 級的晶格參數變化,遠超原位 Raman 的分辨率;二是動態連續性,可在 0.1~10 C 的寬倍率范圍內,持續記錄數百次循環的相變過程,避免原位 TEM “單點觀察” 的局限性;三是多工況適配性,能模擬低溫(-40℃)、高電壓(5 V)等極端工況下的相變行為,更貼近電池實際應用場景。
但原位 XRD 仍面臨挑戰:一是空間分辨率不足,難以捕捉電極表面納米級 SEI 膜(固體電解質界面)與活性材料的界面相變,需結合原位 AFM(原子力顯微鏡)實現 “結構 - 形貌” 協同表征;二是界面干擾,電解液分解產物(如 Li?CO?)的衍射峰可能與電極材料峰疊加,需通過同步輻射光源的高能量分辨率(ΔE/E<10??)減少干擾;三是長時間穩定性,持續循環測試中夾具的密封性與溫度控制易出現偏差,需優化裝置設計以確保數據可靠性。
四、總結
原位 XRD 技術通過 “實時、動態、高分辨率” 的晶體結構監測,成功鎖定了電極不可逆相變這一容量衰減的 “元兇”,不僅揭示了三元鋰、硅基等材料的相變機制,更建立了 “相變程度 - 容量衰減” 的定量關聯,為鋰電池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工藝優化提供了直接指導。未來,隨著原位 XRD 與其他表征技術的融合(如原位 XRD-ICP-MS 聯用),以及同步輻射光源的普及,其將在 “高容量、長壽命” 鋰電池研發中發揮更核心的作用,推動新能源裝備性能的突破式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