懸浮細胞(如淋巴細胞、造血干細胞、腫瘤細胞系等)因不貼壁生長的特性,在培養過程中易因營養匱乏、代謝廢物積累或環境應激產生死細胞。死細胞釋放的核酸、蛋白等內容物不僅會污染培養體系,還會干擾細胞活性檢測、后續分選及功能實驗結果。因此,高效、低損傷地去除懸浮細胞中的死細胞,是細胞生物學研究與臨床應用(如細胞治療)的關鍵環節。本文將系統梳理主流去除技術的原理、操作要點及適用場景,為實驗設計提供參考。
一、密度梯度離心:基于密度差異的經典分離法
密度梯度離心是利用死細胞與活細胞密度差異實現分離的傳統技術,核心原理是:活細胞因胞膜完整、胞質密度均一(約 1.05~1.07 g/cm3),可在特定密度的梯度介質中遷移至對應密度層;而死細胞因胞膜破損、內容物流失,密度降低(約 1.02~1.04 g/cm3)或因吸水腫脹密度異常,最終停留在梯度上層或沉淀于管底。
常用的梯度介質包括Ficoll-Paque(密度 1.077 g/cm3)和Percoll(可調節密度范圍 1.000~1.130 g/cm3)。以淋巴細胞分離為例,操作步驟為:將細胞懸液與 Ficoll-Paque 按 1:1 體積疊加,在室溫下以 400×g 離心 30 分鐘,離心后體系形成四層 —— 上層為血漿 / 培養基,中層為 Ficoll-Paque,下層為紅細胞 / 粒細胞沉淀,而活淋巴細胞則富集于中層與下層的界面,死細胞則主要分布在上層。該方法操作簡便、成本低,單次可處理 10?~10?個細胞,活細胞回收率可達 80% 以上,適用于大規模細胞樣本的初步純化(如外周血單個核細胞 PBMC 的分離)。
但需注意:Ficoll-Paque 的高滲透壓可能對敏感細胞(如干細胞)造成損傷,需后續用生理鹽水洗滌 2~3 次;而 Percoll 因滲透壓與細胞內環境更接近,更適合脆弱細胞的分離,但價格較高且需提前制備連續密度梯度,操作稍復雜。
二、免疫磁珠分選:基于表面標志物的特異性去除
免疫磁珠分選(MACS)利用死細胞表面特有的抗原標志物(如磷脂酰絲氨酸 PS、壞死細胞特異性蛋白),通過特異性抗體 - 磁珠復合物實現靶向去除,核心優勢是高特異性(僅識別死細胞)和低損傷性(對活細胞活性影響 < 5%)。
最常用的靶點是磷脂酰絲氨酸(PS) —— 活細胞的 PS 僅分布于胞膜內側,死細胞(尤其是早期凋亡細胞)因胞膜外翻,PS 暴露于表面。將偶聯抗 PS 抗體的磁性微球(直徑 50~100 nm)與細胞懸液孵育 15~20 分鐘后,置于磁場中,死細胞因結合磁珠被吸附在管壁,活細胞則隨上清液收集。該方法可將死細胞比例從 30% 以上降至 5% 以下,且不影響活細胞的增殖與功能,適用于對純度要求高的實驗(如 CAR-T 細胞制備中死細胞的去除)。
此外,針對完全壞死的細胞,可選擇靶向 “壞死細胞特異性 DNA 片段” 或 “損傷胞膜蛋白” 的磁珠,進一步提升分離精度。但需注意:抗體 - 磁珠復合物的孵育溫度需控制在 4℃(避免非特異性結合),且磁珠濃度需優化(過量磁珠可能導致活細胞非特異性吸附),單次處理細胞量通常不超過 10?個,更適合中小規模樣本。
三、過濾法與流式細胞術:從物理篩選到高精度分選
1. 過濾法:基于細胞大小與完整性的快速篩選
懸浮細胞中,死細胞因胞膜破損易發生腫脹(直徑增大 20%~30%)或皺縮(直徑減小 15%~20%),而活細胞大小均一、形態完整。利用孔徑為 70~100 μm 的細胞篩網(如尼龍網、聚碳酸酯膜)過濾細胞懸液,可通過物理攔截去除過大的腫脹死細胞或細胞碎片;若需進一步去除過小的皺縮死細胞,可采用 “兩步過濾法”—— 先通過 100 μm 篩網去除大碎片,再通過 40 μm 篩網保留活細胞(通?;罴毎睆皆?10~20 μm)。
該方法操作最快(單次處理僅需 5~10 分鐘)、無化學試劑干擾,適用于緊急實驗中快速去除大量死細胞碎片(如病毒感染后的細胞樣本處理),但缺點是特異性低,若活細胞與死細胞大小重疊(如小體積凋亡細胞),易導致活細胞損失(回收率約 60%~70%),僅適合對純度要求不高的場景。
2. 流式細胞術:基于多參數的高精度分選
流式細胞術(FCM)通過熒光標記區分活細胞與死細胞,可實現 “多參數篩選 + 高精度分選”,是目前純度最高的去除技術(活細胞純度可達 99% 以上)。常用的熒光染料包括:活細胞染料(如 Calcein-AM,進入活細胞后被酯酶水解發出綠色熒光)和死細胞染料(如 PI,僅穿透破損胞膜與 DNA 結合發出紅色熒光)。
操作時,將染色后的細胞懸液注入流式細胞儀,儀器通過激光檢測熒光信號,僅收集 “Calcein-AM 陽性、PI 陰性” 的活細胞。該方法可同時分析細胞大小、顆粒度等參數,進一步排除異常細胞,且可實現單細胞水平的分選,適用于稀有細胞(如造血干細胞、循環腫瘤細胞)的純化。但缺點是設備成本高(需流式細胞分選儀)、處理量?。▎未巫畲筇幚?10?個細胞)、且激光照射可能對部分細胞的功能產生輕微影響(如免疫細胞的活化狀態),需在分選后進行活性驗證。
四、技術選擇策略與關鍵注意事項
選擇死細胞去除技術時,需綜合考慮細胞類型、樣本規模、純度需求及實驗成本:若為大規模常規樣本(如 PBMC 分離),優先選密度梯度離心;若為敏感細胞或高純度需求(如細胞治療),選免疫磁珠分選;若需快速處理或緊急實驗,選過濾法;若為稀有細胞或高精度研究,選流式細胞術。
此外,需注意三大關鍵要點:一是細胞活性保護—— 所有操作需在無菌環境下進行,離心轉速不超過 500×g(避免胞膜損傷),孵育試劑需提前平衡至室溫;二是死細胞比例評估—— 處理前后需用臺盼藍染色或熒光染料(如 PI/Calcein-AM)檢測死細胞比例,確保去除效果;三是后續驗證—— 對純化后的活細胞,需通過細胞計數、增殖實驗(如 CCK-8 法)或功能檢測(如淋巴細胞殺傷實驗)驗證活性,避免技術過程對細胞功能的影響。
總結
懸浮細胞死細胞去除技術已從傳統的物理分離(密度梯度、過濾)向特異性靶向(免疫磁珠)和高精度分選(流式細胞術)發展。不同技術各有優劣,需根據實驗需求靈活選擇。未來,隨著微流控技術的發展(如基于微芯片的細胞分選芯片),有望實現 “高通量、低損傷、自動化” 的死細胞去除,進一步推動懸浮細胞在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中的轉化。